肿瘤影像学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「其他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」学习笔记

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于胃、肠、胰腺等消化系统器官,由于早期诊断比率偏低,规范化的病理诊断对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,一直受到病理学界的广泛关注。

1. 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

2.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

3. 胰腺和肝胆神经内分泌肿瘤

4. 肺和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

5. 其他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

为了方便更好地学习,我们对该 体系化课程进行了学习笔记整理,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最后一讲的笔记内容。

其他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

肺、胰腺与泌尿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。

1、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

1)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

WHO依据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将腺垂体肿瘤分为垂体神经内分泌瘤(PitNET)和分化好的癌。PitNET不分级。

按细胞类型至少可将PitNET分为促皮质激素、促生长激素、促泌乳激素、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五大类。

2)PitNET的细胞类型、转录因子和激素表达

3)PitNET的预后和预测因素

影像学上<1cm的小PitNET(80%促皮质激素和女性泌乳激素PitNET )预后好;1-4cm和>4cm的大和巨PitNET预后差。

组织学上肿瘤呈浸润性生长预后差。

致密颗粒生长激素PitNET和稀疏颗粒泌乳激素PitNET分化好,预后良好;稀疏颗粒生长激素PitNET、男性泌乳激素PitNET、嗜酸性干细胞PitNET和静默性多激素PIT1阳性PitNET预后差。

Ki67<3%大多为惰性PitNET,而≥3%则常为侵袭性PitNET,但Ki67增殖活性与PitNET的生物学行为不完全一致。

正常垂体及垂体肿瘤影像图例

垂体中各种激素的分布图示及免疫组化表达

垂体腺瘤及网状纤维染色及CD31免疫组化标注的血管

各种PiNET及网状纤维染色示网状纤维减少

4)诊断PitNET的常用转录因子

TPIT(T-box family member TBX19):表达于促皮质激素细胞。

PIT1(pituitary-spesific POU-class homeo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 1):表达于生长激素细胞、泌乳素细胞和促甲状腺素细胞。

SF1(steroidogenic factor 1):表达于促性腺激素细胞。

5)PitNET的分子遗传学

现已知某些基因突变或异常与特殊类型PitNET相关

— GNAS突变:致密颗粒促生长激素PitNET。

— USP8突变:致密颗粒促皮质激素PitNET。

— AIP突变或表观遗传学沉默:稀疏颗粒促生长激素PitNET。

— MEN1突变:无特殊细胞类型PitNE。

2、头颈部神经内分泌肿瘤

1)头颈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

头颈部NEN包括鼻腔、鼻窦、喉、气管、涎腺和中耳等部位的上皮性和非上皮性(副神经节瘤)两大类。

头颈部WHO NEN分类的演变

头颈部NEN中,鼻腔和鼻窦最常见的NEN为SCNEC,偶尔为NET和MiNEN。

喉部NEN在2017年WHO分类中命名为高分化、中分化和差分化神经内分泌癌,现被NET-G1、NET-G2和NEC(SCNEC和LCNEC)。

涎腺NEN在2017年WHO分类中被包括在差分化癌中,现已分开,其中大多数为NEC,偶尔为NET。

以上部位NEN的诊断标准同消化系统NEN

2)中耳腺瘤

现已知“中耳腺瘤”是真正分化好的上皮性神经内分泌瘤。

nRosa SL, Uccell S(2021)认为所谓“中耳腺瘤”应该是由腺体(外分泌)和实性(内分泌)成分组成的MiNEN。

Asa SL 等(2021)的研究证实所谓“中耳腺瘤”的组成细胞相应于正常肠道L细胞,类似于后肠NET,肿瘤细胞除了表达CK和NE标记物(CgB、Syn和CD56)外,还表达胰高血糖素、PP、PYY、SATB2以及SSTR2和SSTR5。

3)甲状腺

a 甲状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

甲状腺内的NEN绝大多数起自C细胞,即甲状腺髓样癌(MTC),甲状腺内偶尔可发生副神经节瘤。

MTC占所有甲状腺癌的3-5%,可分为散发性MTC和遗传性MTC ,分别占MTC的70-85%和15-30%。遗传性MTC有MEN2综合征的背景,包括MEN2A、MEN2B和家族性 MTC(FMTC),分别占全部遗传性MTC的35-40%、5-10%和50-60%;现认为FMTC是MEN2的变型。

甲状腺内副神经节瘤为起自甲状腺内副神经节的神经内分泌肿瘤。

b 髓样癌(Medullary carcinoma, MTC)

髓样癌是一种显示C细胞分化的甲状腺恶性肿瘤,肿瘤稍好发于女性。散发性病例发病高峰年龄40-60岁,遗传性病例年龄较轻。临床表现大多为甲状腺单发性无痛性结节,遗传性病例常为双侧多发性,初诊时50-70%伴有颈淋巴结转移,约10%有远处转移。